編者按
文藝批評今日推送《新工人文學》第十六期卷首語、編后語及目錄。今年 9 月 25 日是魯迅先生誕辰 140 周年,10 月 19 日是魯迅先生 85 周年忌日,皮村文學小組計劃在魯迅書店舉辦第六屆《勞動者的詩與歌》。在卷首語中,范雨素從《百鳥朝鳳》談到魯迅,并寫了一首詩,致敬魯迅先生。在編后記中馬大勇談及了最近的秋雨與疫情,對這期雜志相關文章和欄目做了相應的點評,認為其中一些作品雖然無關宏大敘述,卻呈現了時代發展的一個小小側面。同時文末我們按照慣例附上了《新工人文學》第十六期目錄,以供讀者查閱。
本文原刊于《新工人文學》第十六期,感謝《新工人文學》編輯部授權“文藝批評”轉載!
卷首語
百鳥朝鳳,致敬魯迅
文 | 范雨素
百囀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
翻《宋詩集》,看到這首詩,聯想到了趕集的集。集是象形字,是群鳥棲于樹上的意思。這也讓人想到嗩吶名曲《百鳥朝鳳》。得過魯獎的作家肖江虹寫過小說《百鳥朝鳳》。有一次,我遇見作家李寂蕩,我們寒暄。我說,你是哪里人?他說,是貴州的。我說,你們貴州有寫《良家婦女》系列的作家。李老師說,李寬定老爺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不寫了,去開發房地產了。貴州寫作的只有那幾個人。我在心里琢磨貴州寫作氣氛不濃厚。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魯太光老師說,魯迅先生寫了《一件小事》,以后一代又一代人模仿魯迅先生寫了《一件小事》,魯迅先生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老舍文學院青年教師羅珊珊去魯迅文學院參觀,拒不拍照打卡。大家問,為什么?羅老師說,魯迅先生是有骨氣的人,我是老舍文學院的骨氣,不在魯院留影。
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好父親。他寫下了憐子如何不丈夫,回眸時看小於菟。他還寫下了“俯首甘為孺子牛” ,孺子指的是大地上如野草一樣強悍的生命,指的是閏土、長媽媽......。如魯迅先生所愿,閏土的后代和魯迅的后代差別并不大。如果沒有先生的吶喊,這種階層差別依然是森嚴壁磊。
魯迅先生寫了長媽媽,寫了仁厚黑厚的地母。鳳凰《在人間》馬主編拍文學小組紀錄片,我推薦施洪麗,李文麗,王成秀......讓馬主編拍。馬主編說,不好拍。我問為什么,馬主編說,是一樣的人,是單調重復的。我醒悟了,我們都是艾青筆下的大堰河,魯迅先生筆下的地母,用一己之力,撐起一個風雨飄搖的家,給自己的孩子撐起晴空。我們是魯迅先生在《野草·題辭》里寫的以“野草作裝飾地面的野草”。
今年 9 月 25 日是魯迅先生誕辰 140 周年,10 月 19 日是魯迅先生 85 周年忌日,我們皮村文學小組計劃在魯迅書店舉辦第六屆《勞動者的詩與歌》,我寫了一首詩,致敬魯迅先生。
狗尾巴草的講話
當孩子還是孩子
她白天躺在樹上
晚上在瓜棚里數星星
河流是大西洋
小水坑是《長江之歌》里的長江
當孩子還是孩子
萬物皆有靈魂
靈魂自由、平等
當孩子還是孩子
老桑樹是她的爺爺
香椿樹是她的奶奶
開紫花的泡桐樹兩小無猜
蝴蝶狀的豌豆花
是鄰家的小妹妹
當孩子還是孩子
大棗樹是她的嬸嬸
血紅的雞冠花是她的表姐
丁香花一樣的姑娘
是她的小姐姐
藍紫色的婆婆納花
是她寡言的大姐姐
當孩子還是孩子
牛筋草是她的大哥哥
門口的小國槐在做她的小哥哥
父親是鼓浪嶼的橡樹
母親是散發著榆莢香味的
村口的老榆樹
守望者每一個走出村子的孩子
她是誰呢
她是田埂上的狗尾巴草
在草房子里唱著
春風吹又生
編后記
馬大勇
深秋了。今年天氣特別奇怪,夏天余熱還在,冷風就一陣陣吹來,秋意已濃,人們早早換上了厚秋衣。更怪的是直至深秋時,還有大雨蕭蕭,挾著冷風灑落,連日不停。雨水一多,山西那邊都發大水了,要集中人力抗洪救災。新冠疫情的發展也出乎意料,幾個旅游景點又爆發了局部疫情,防疫措施又要進一步加強。我們文學小組本來準備在10 月 23 日前往魯迅博物館參觀,在館里的魯迅書店舉辦第六屆《勞動者的詩與歌》活動,表達對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敬意,如今不得不延遲了。
當然,秋雨與疫情并不能嚇倒人,也不能阻攔我們手中的筆。這一期刊物發的一些作品,仍然是并無宏大敘述,卻也呈現時代發展的一個小小側面。非虛構的兩篇作品,李柰敘述關于小孩戶口的經歷,湯禮春敘述改革開放前后的吃、住、行、如廁、通訊、電、洗澡、燒、戶口與暫住證、出走打工、讀書、看電影等,都令我輩心中泛起幾分苦澀,同時也會心一笑。散文中徐成文《最后的民辦教師》,好好《“牛”班長的煩心事》,也有記錄我們身邊提供正能量的人物;張艷君《1996 年,那個秋日的午后》則記述自己走過的路。這一期人物專題施洪麗的《烹小鮮》,這文章是寫她的親身經歷,也帶有記錄意義。
李仙正散文《一捧紅土》,是對英雄的歌贊。其他小說、散文也可供品鑒。
小說中,邵傳京的《會講古的楊小羊》,得到文珍老師的點評,很是難得,收在這一期,供大家學習。
詩歌有黑馬的《中國礦工》組詩,詠煤火與春天的關系。張虎小詩一百三十三首,記錄閃光的心靈火花。何水明的《在工地》組詩,姜華《腳手架上的祖國》組詩,王興偉的《新工業之歌》,大都是寫打工人、寫機器、寫工作的詩,基調是昂揚的。
新工人樂團是很有影響的樂團,《音樂與共同創造生活——新工人樂團 19 年》記錄了對樂團的積極評價。
就是這一期刊物,在秋雨秋風中編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