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談 什 么 是 經 濟
迎 春
從網上看到《以浪費拉動經濟,是一種發展病態》(以下簡稱《病態》)一文,想借這個題目宣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說是什么是經濟。以前我寫過《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經濟》、《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物質生產》、《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生產關系》等,所以,這里是再談什么是經濟。
一, 經濟要區分具體的經濟與經濟“一般”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經濟》一文中,主要是批判了“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概念,指出經濟根本不可能存在“虛擬”與“實體”之分。經濟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生產和再生產,根本不可能“虛擬”,因而也不存在什么“實體經濟”。
這里要區分的是具體經濟與經濟“一般”。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的經濟,就有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過渡時期的經濟。封建經濟是以地租為特點,而資本主義經濟則是以追逐利潤為目標,過渡時期的經濟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為特征等??傊?,幾種經濟的現象具有不同的本質。人們為了認識經濟、研究經濟,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經濟,就是要知道抽象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過渡時期不同經濟關系的那個“一般”。就像要認識“張三”、“李四”、“王五”等人一樣,首先要了解“人”的本質。只有了解了人與一般動物的區別以后,才可能進一步了解“張三”等具體的人。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規律時,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說明了生產“一般”、經濟“一般”,說明了什么是“經濟”以及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般”之間的關系。他在說生產時指出:“說到生產,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可是,生產的一切時代有某些共同標志,共同規定。生產一般是一個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復,它就是一個合理的抽象。”經濟也相同。從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過渡時期經濟中,抽象出經濟“一般”,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過渡時期的經濟等。
經濟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相應的交換、分配、消費。”“通常所說經濟增長或經濟衰退,即指生產的增長或衰退,以及相應的商業、金融業、服務業等的變化。”(《政治經濟學詞典》許滌新主編 第56頁)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的基礎,也是經濟的基礎。只有物質資料生產增長了,流通、分配、消費才有內容;物質資料產品的生產減少了,流通、分配、消費的內容就減少了。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
生產了更多的糧食、棉花,人們才能豐衣足食;生產了更多的自行車、汽車,才能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生產了更多的住宅,才能使人們有房屋住,生產了原子彈、核潛艇,才能保衛國防等。從經濟“一般”看,只有生產了的生產、生活資料,才能滿足人們的具體需求。所以,發展經濟首先是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生產更多的物質產品。資產階級經濟學認為賺錢是經濟,是錯誤的,賺錢不是生產、經濟“一般”,而是資本主義經濟。馬克思早就指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就是把資本主義經濟說成是生產“一般”,說成是永恒的經濟。
《病態》一文說:“浪費拉動經濟”。浪費能夠“拉動”經濟嗎?浪費能夠“拉動”生產嗎?不能!浪費是“一般”消費領域的活動,拉動不了生產?,F在我國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發展第三產業,發展旅游業,發展金融業,買賣股票、期貨等,是生產發展嗎?能夠“拉動”生產發展嗎?不能!所謂的第三產業包括政治部門、文化部門的活動,根本不屬于經濟活動,更不是生產物質產品;發展旅游業,旅游屬于消費領域,不屬于生產領域,發展旅游業生產不出物質產品;股票、期貨買賣則屬于流通領域,這些活動發展了,也生產不出物質產品;甚至于發給居民消費券等,企圖“拉動”生產、經濟,只能成為經濟學界的笑話,成為人們的話柄,是不懂什么是生產、經濟的表現。
從經濟“一般”看,只有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機械化、現代化才是發展生產的科學道路。
二, 浪費拉動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病態”
《病態》說:“市場化以后,存在一個現象,即:為了拉動經濟,便千方百計地誘導和鼓勵人們棄舊換新,于是,看上去還挺好的家具被扔掉了,還可以穿戴使用的衣帽鞋襪、床上用品被拋棄了,只是有點兒掉漆生銹的自行車、電動車也不要了,城市里,剛剛鋪設不久的瀝青路,也毫不吝惜地重新開挖,把一個好好的路面,搞成了象打了補丁似的,原有的平整性整體性被破壞了。”文章認為這是一種“病態”。事實上這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現象,不是經濟“一般”的“病態”,而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所謂的“市場化”,就是進入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道路。
現實的、具體的經濟現象,總是一定經濟關系下的生產、經濟,具有階級性。不是封建的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沒有什么抽象的經濟“病態”?!恫B》說:“以前,人們常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也是反對浪費、注重節約的生動體現。”“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封建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后條件下,勞動群眾的經濟現象。資產階級絕對不會“縫縫補補又三年”,而是要顯示富有,不然就沒有人向他的企業投資、貸款了,因此,資本家一般都是“穿金戴銀”,顯示出自己的富有。
資本主義經濟為什么會出現“千方百計地誘導和鼓勵人們棄舊換新”呢?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即生產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在破除了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以后,就爆發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原因是一方面工人群眾的工資,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轉化形式,是再生產勞動力的生活資料商品的價格,所以工人群眾始終處于貧困狀態;另一方面資本家占有利潤,則拼命發展生產,資本家之間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逼得他們發展生產。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資本論》第三卷 第548頁)生產過剩成為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成為一種規律。因此,資產階級及其政府采用各種方式“拉動”經濟,不惜“千方百計地誘導和鼓勵人們棄舊換新”。這不是經濟“一般”的“病態”,而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
毛澤東時期我國的經濟需要“拉動”嗎?需要“刺激”嗎?不需要!當時生產高速發展,還滿足不了購買力的增長,因為工人的工資不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了;封建社會沒有“拉動”經濟的這種現象,我國的經濟需要“拉動”、“刺激”,表明我國的經濟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經濟的軌道,而不是什么社會主義經濟了。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成為了生產力發展的桎枯,所以,要千方百計地“拉動”、“刺激”經濟發展。
資本主義政府采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拉動”經濟發展,發行大量紙幣,不斷發行債券,使通貨不斷膨脹,債務不斷增長,而周期性經濟危機依然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的形式雖然發生了變化,由生產過剩表現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并存、債務危機等,但是,本質仍然是生產過剩。所以,資產階級及其政府不斷“刺激”、“拉動”經濟,以至像臺灣省發“五倍券”等等,經濟仍然“拉動”、“刺激”不起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一片蕭條。其實馬克思早就預言:“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資本論》第一卷 第832頁)列寧也指出資本主義是垂死的、寄生的、腐朽的經濟,必將被嶄新的共產主義經濟所淘汰、替代。
我國的毛澤東時期、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就不需要“刺激”、“拉動”經濟。生產力發展了,就可以提高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改善人民生活。采取各種措施“拉動”、“刺激”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經濟。
資產階級以追求利潤為目標,“賺錢”是唯一目的,因此,把收入看成是生產,從而造成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混亂,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表現、指導經濟的發展,是這種混亂的集中表現。
資產階級是以追求利潤為最大目的,因此,認為“賺錢”就是經濟,甚至于賺取紙幣。資產階級學家就是用“賺錢”的眼光看待經濟,混淆生產與收入之間的區別,把分配領域的收入,看作是生產,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表現經濟的增減。“國民核算體系(SNA),是以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庸俗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不分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部門,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造者,不管你是生產勞動者、資本家、總統或者妓女都一樣。”(《新中國前三十年關于計劃經濟的爭論》劉日新著 第44頁)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就包括了一切部門。政治、文化、軍事等部門有收入,都成為了“生產”部門?,F代西方經濟學家甚至于認為賺取紙幣就是生產、經濟,也不懂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在紙幣大量發行、債券滿天飛的條件下,采用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反映經濟增長或者衰退,嚴重歪曲了經濟現象。所以,我說現代西方經濟學不懂什么是生產,不懂什么是經濟,不懂什么是貨幣,不懂什么是資本等等,是一盆“漿糊”。
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界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拋到了九霄云外,全盤搬用現代西方經濟學,從而造成經濟學理論的一片混亂。采用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反映經濟變化,就是這種混亂的集中表現。
當前無產階級與國際國內資產階級的斗爭,主要是在經濟戰線。當前我國不是如《病態》所說:“社會主義經濟需要健康運行、良性運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盡快從謬誤中走出來,不容拖延!”而是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武裝頭腦,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回歸科學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戰勝資產階級的復辟,奪取共產主義的最終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