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最近把他的facebook改名為meta。
札爾伯格還在炒作一個概念,叫做“元宇宙”,他說:“五年后,或者七年后,人們會主要認為我們是一家‘元宇宙’公司,而不只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
資本家炒作這個玩意兒,本質上和當初幣圈大佬鼓吹虛擬幣一樣,是為了圈錢割韭菜,你看“元宇宙”概念一出,多少亂七八糟蹭熱度的股票往上漲啊。
不過我們確實可以談一談什么叫“元宇宙”?專業點講就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運行的人造空間,是互聯網的下一個階段, 由AR、 VR、3D等技術支持的虛擬現實的網絡世界”。通俗點講就是“讓人活在夢里”?! ?/p>
中國古代有個短篇小說叫做“黃粱一夢”,說一個書生去京城趕考,途中在客棧落腳,又累又困,睡了一覺,夢中他中了狀元,迎娶公主,當了駙馬,還立下大功,出將入相,成了當朝宰相,權傾朝野,富甲天下,然后貪污腐敗、結黨營私、樹倒猢猻散被拉出去砍頭......嚇得一覺醒來,發現店家做的“黃粱”(小米飯)還沒熟。
你看,現實中考科舉要十年寒窗、幾十年趕考、一輩子辛辛苦苦耗在這上面;夢里只需一瞬間,就中狀元、娶公主、當宰相、走上人生巔峰巔峰了。做夢比努力干活容易得多。
電影《盜夢空間》中,就有一群人沉迷于聯網做夢,嗑藥打著點滴睡覺,死也不愿意醒過來,面對他們平庸卑微的人生。那個集體做夢的房間,很想“網吧”,更像大煙館子?! ?/p>
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曾經在短篇小說《不能共存的節目》中如此描述:“這個突破之后,腦機連接技術將走上康莊大道,將飛速發展。很快,互聯網上聯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將能夠上載到計算機和網絡中,人類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樣。在那里一個人可以擁有整個星球.......”
聽起來有意思吧?的確有意思,但大劉是反對這種“元宇宙”的,他認為人類應當在現實中追求星辰大海,而不是追求“顱內高潮”。
“無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樣,一旦經歷過那生活,誰也無法再回到有形世界里來”;“元宇宙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次內卷,而內卷的封閉系統的熵值總歸是要趨于最大的。所以元宇宙最后就是引導人類走向死路一條。”
我舉個例子,比如現實中我一事無成、一貧如洗、窮困潦倒、餓死鬧市無人問、和身邊的人搞好關系都做不到;但在網絡上我是頂流大V,擁有千萬粉絲,一呼百應,近乎無所不能。
比如現實中我長得又丑,體重200斤,身高九尺,腰圍也是九尺,根本沒有姑娘喜歡;但在網絡上我用美顏濾鏡變成超級網紅,談吐優雅,風流倜儻,一群不認識的妹子追著我叫“割割”,喊“老公”,沒事就給我打賞......
你說我還愿意活在現實中嗎?我肯定住在網絡上啦?! ?/p>
這個道理很簡單,現實中想要開拓進取,獲得一點點成就都是非常難的事情。
但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成就感、快樂,卻是非常容易的。
我們不說星辰大海那么崇高宏大的事情,我們就說庸俗的人生吧,很多人都幻想過名成功就、富甲天下、四美同舟、左擁右抱、封侯拜將、修仙得道、御劍乘風去、除魔天地間……
但事實上做不到,你沒有這樣的快樂。
那么只有另外幾條路可走,看小說、玩游戲、磕藥……好的小說會讓你代入主角,好的游戲會給你沉浸式體驗,好的“藥”……能讓你根本不想活在現實中。
為什么幾十年來很多老爺子一直痛斥武俠小說、網絡游戲、短視頻是“精神鴉片”?我們聽著不爽,但從長遠的角度看,確實沒啥錯。
學習、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付出了很多很多,回報的快樂卻是短暫的,而痛苦、忍耐則是漫長的。
比如說,你想才華橫溢、妙筆生花當作家,名揚天下,粉絲無數,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你說不定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最后還有可能窮死。但你玩一款角色扮演游戲,開局就能實現夢想。
比如說你要在現實中力大無窮、飛天遁地、投籃精準、當選NBA狀元很難,這一來需要天賦,二來需要訓練,三來需要運氣,正常情況下,你只能在野球場尋找存在感。但你玩NBA2K的MP模式,開局就能實現夢想。
正常人學習、工、成長、研究、探索.......都沒有捷徑可走;但虛擬世界中的人,可以輕松獲得這些快樂和成就,你不是要“星辰大海”嗎?虛擬游戲可以讓你今晚就站在太陽表面.......你體驗過這種吸毒一樣的快樂,還會去努力生活、艱苦奮斗嗎?
世界上不只有化學極樂,也有電子極樂。
劉慈欣一直反對人類把精力花在虛擬世界中,他在拿克拉克獎的演講中曾經說過“說好的星辰大海,你卻給我facebook”。
因為他知道,人類這么干,其實是吸毒。
什么“元宇宙”,其實是個大煙館?! ?/p>
這叫“資本主義把人變成二流子、性癮患者、懶蟲、自私鬼、畜牲”。
“在你們眼中我們都是玩偶。玩偶越可笑,越能得到你們的歡心。因為娛樂才是需求,才對胃口。我們與人溝通,自我表達的方式就是買虛擬的玩意。
還有什么夢想呢?我們的夢想就是除了看選手作秀,給電子形象買個新應用,就是買虛擬商品解悶,可那玩意根本什么都不是。
“你們給不了我們真實又美麗的東西。對吧?摧毀我們吧,我們的感官早已麻木,我們已無法擁有真正美好的東西。”無論你們發現多么美好的事物,都要將其撕碎,碎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后經過夸大,經過包裝,經過無數次機械化的過濾,直到一切都變成毫無意義的噱頭。
而我們日復一日地蹬車,去往何處?為了什么?只為給那些大大小小的格子間和屏幕供電。你們坐在這里讓事情越變越糟,該死的聚光燈,該死的偽善臉,我這輩子第一次擁有真實的感受,而你們又給奪走了!”
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當代互聯網資本家們的庸俗和可怕,大家被他們“科技創新”的畫皮迷惑了,他們對科技沒有興趣,他們只是想把用戶、網民當豬養,用各式各樣庸俗、下流、看似精彩實則空虛的東西把他們關在豬圈里。
扎克伯格們賺走“豬”的每一分錢,吸干他們的最后一滴血,還能把他們當作“大數據”賣給另外的資本家。
互聯網里的“豬”也是有等級、有高低貴賤的,現實中有錢有勢有資產的,網絡上地位就高、權限就高;多充值、多花錢的,體驗就好。大家把金錢、精力、時間都耗在互聯網平臺里,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去造出那一個個“互聯網巨頭”、“科技富豪”。
怎么樣,是不是很“科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