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身邊有人在搶購米面糧油嗎?
根據公開報道,近期國內多個城市出現了搶購囤貨潮:
北京物美超市一位負責人稱,有天剛把貨運到,還沒來得及擺上貨架呢,就被消費者拿走了,導致不少貨架空置,其他消費者一看空了便搶得更快了?! ?/p>
鄭州某超市店員則介紹,這兩天來買東西的人明顯多了很多,而且一天比一天“離譜”:
“前兩天大家還是用袋買,今天直接改用車拉了。”
據這位店員觀察,市民買得最多的就是米、面、掛面、蔬菜、肉、油之類的生活用品?! ?/p>
在江蘇啟東,也同樣出現了市民搶購物資的情況。啟東某大型超市工作人員表示,有人一次性購買了600斤大米。
為啥大家突然就開始囤貨了呢?
相信不少人最近都看到了某些自媒體對商務部11月1號那份文件的“解讀”。
商務部網站發出的《關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中,有這樣一句話:
“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
一些媒體把這句話和緊張的臺海局勢結合起來,暗示可能馬上就要發生突變情況,導致不少人開始焦慮地“買買買”。
但商務部這份文件的本意果真如此嗎?
大家現在有必要屯糧食甚至應急藥包等物品嗎?
01
事實上,針對輿論的過度解讀,商務部在文件發出的第二天就進行了專門回應。
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朱小良解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地生活物資貨源充足,供應應該完全有保障。
11月3日晚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云也表示,我國秋糧收獲接近尾聲,全年豐收已成定局,產量將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當前庫存總量充足,處于歷史高位,國內糧食市場供應完全沒問題。
據秦玉云介紹,以小麥為例,在連年豐收的形勢下,庫存持續增加,目前可滿足1年半的消費需求。
所以說,那句話壓根不是自媒體解讀那樣的,國家不會也不可能通過商務部的一個通知對外釋放民間需要“抓緊備戰”的信號。
這句話的本意,是希望各地政府能加強抵御、緩沖季節性以及突發疫情等造成供應緊張的能力,是針對各地相應職能部門說的話。
退一萬步講,即使真的不得不進行武統,大家真覺得美國會為了臺灣和中國爆發全面戰爭嗎?
關注臺灣問題的朋友會發現,最近臺美小動作不斷,給人的感覺是美國這回“真急了”。
比如,時不時圍繞大陸所劃紅線附近進行花樣百出的“表演”:
中國《反分裂法》規定美國不得在臺灣駐軍,他們就搞少數美軍人員入臺協訓;
針對中國不允許美國軍機進入臺灣的法規,美國特地搞了個軍用運輸機入臺送議員和郵包,鼓勵臺獨“士氣”;
甚至,最近還有媒體爆出美航母在南海舉行大規模傷亡演習。
美國看起來是對臺毒積極支持,但落到實處,當下的美國真的有能力來幫臺灣嗎?
據公開數據,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已經達到近30萬億美元,即便是按照平均利率1.5%來計算,它也將支付4500億美元的利息。
如果利率達到3%,那么美國將支付9000億美元;如果這一比例達到4.5%,它將支付1.3萬億美元。
非常明顯,面臨巨額利息可能還不上的美國,現在根本不想、也不可能拿出足夠錢來進行大規模戰爭。
美國此行的真實目的只有兩個。
一是短期目的:試圖通過在臺海問題上搞些小動作,給中國施壓,逼迫中國像2008年一樣承接美國亂印錢造成的通貨膨脹,解決經濟危機;
二是長期目的:解決制造業中空的問題——這是它經濟危機的病根。
眾所周知,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就一直在推動中高端制造業回流。
而臺灣省除了軍事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外,中高端產業上最讓人垂涎三尺的,莫過于生產芯片的臺積電了。
對于第一個目的,這可能是美國被迫做出的選擇。
因為美國現在能對我們打的牌并不多,藏南已經給按住了,南海中國牢牢控制,朝鮮半島有核武器,香港隨著國安法頒布也形成了根本性突破,算來算去也就只剩下臺灣省了。
另一個目的,可能更加值得大家警惕,因為美國歷史上曾成功地對另一個國家——日本,完成了這樣的“騷操作”。
而臺灣未來的命運,日本在過去已經幫著寫好了參考。
02
和日本一樣,臺灣的芯片產業,也是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正在全世界獨領風騷,而當時的臺灣,卻在電子領域幾乎一片空白。
彼時他們主要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加工出口的產業為主,但當時第三世界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崛起,擁有大量低廉勞力,全都虎視眈眈地在一旁盯著。
這種情況下,臺灣的產業升級迫在眉梢?! ?/p>
1974年2月早上,幾位當時臺灣政治財經界重量級人物正一起聚在臺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中,焦急地探討轉型高科技產業的對策,其中包括行政“院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
這里還邀請到一個特別人物,那就是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
一頓飯的功夫,他們商量出了一個對策?! ?/p>
不久后,潘文淵成立了美洲技術顧問團(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這個委員會主要在美國開展工作,幫助臺灣方面在美國聯系產業界人士,并且提供最新的芯片科技信息和咨詢工作。
隨后,他還促成了臺灣和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技術轉移合作,選定引進集成電路中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簡稱CMOS)”技術,同時在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后擴大為電子工業研究所),作為發展集成電路計劃的執行單位。
通過這家美國公司的牽線搭橋,臺灣攀上了半導體這輛高速列車?! ?/p>
1976年4月,經過招募培訓的19人臺灣團隊,懷著興奮、緊張,以及期待的心情,出發前往美國。
他們先到紐澤西的RCA研發中心集訓,隨后就分成三隊,分成紐澤西的IC設計組、俄亥俄州的CMOS制程組,以及佛羅里達州的內存相關制程組,展開為期約一年的受訓。
一年后,這群30歲上下的年輕人,成功的將美國的集成電路技術帶回臺灣。
在他們之中,誕生了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前聯電副董事長劉英達、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臺灣光罩總經理陳碧灣、勝華董事長黃顯雄,可以說撐起了臺灣芯片業的半邊天?! ?/p>
當時為了掌握時效,驗證來自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轉移的技術并實現島內設計、制造集成電路,在那些先鋒趕赴美國學習的同時,留守臺灣工研院的副院長胡定華齊頭并進,主持了臺灣第一座集成電路三英寸示范工廠的興建。
一年多之后,示范工廠落成,那些去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接受訓練的臺灣年輕人也返回寶島,在這個示范工廠上利用他們在RCA學習的技術試生產電子表的芯片。
據當事人回應,這班年輕人在示范工廠上做的第一批產品就成功了,這就帶給他們無限的鼓舞?! ?/p>
但好的開頭,一開始并沒有獲得好的結果。
在大家備受煎熬之際,一個在香港做電子表的臺胞給了他們10萬顆芯片的訂單,這就重新提振了他們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臺胞是當時赴美培訓的史欽泰的同學。
從這筆生意開始,示范性工廠的生意開始一帆風順,他們的生產良率在短短六個月之后就超越了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這也幫助他們成為了電子表芯片的最主要供應商。
這也為他們后來推出遙控芯片、電機機芯片打下了基礎?! ?/p>
到了80年代,日本又給臺灣送來了一個助攻。
當時,日本電子和芯片產業發展迅猛,一度有趕超美國之勢。
眼看一手培養的“兒子”要造反,美國開始對日本電子和芯片產業進行制裁,要求限制日本電子和芯片產業對美國的出口額度。
無奈之下,后者被迫將一些電子和芯片產業向外轉移。
同時,美國為了減少從日本進口芯片產品,還有意向日本以外的地區轉移此類相關的技術。
這時,同處于東亞的臺灣,成為了那個幸運兒。
他們獲得了日本的大量電子類元器件和生產設備,順利地吞下了這波福利。
與此同時,當時發達國家的電子巨頭們,像蘋果,惠普,戴爾等企業,正在瘋狂的尋找海外代工,集成電路也不例外。
一心想成為半導體霸主的美國,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芯片設計上,而這也給臺積電的出道鋪好了路。
憑借著天時、地利、人和,臺灣得以在80年代迎來了超越自身體量的輝煌。
03
不過,美國想要臺灣強,卻也不想讓它太強。
一旦其開始擴張,同樣免不了制裁大棒。
在1999年,當時獨霸全球芯片市場的英特爾,大意犯下一連串錯誤,結果來自臺灣的威盛電子抓住機會,趁勢推出PC 133晶片組,橫掃40%市場占有率,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晶片組制造商。
一炮而紅的威盛,順勢擴張,將觸角延伸到手機、光儲存、網路晶片等事業,員工人數瞬間增加3倍。
但過于強勢的勢頭,引起了美國的不滿。
不久后,英特爾以侵權、竊取商業機密官司為借口,向威盛展開了一場專利大戰,最終導致后者連續兩年共虧損六十六億臺幣,從此一蹶不振,盛況難再?! ?/p>
同樣面臨過相似遭遇的,還有臺灣廣明。
廣明原本是一家筆電光碟機的制造商,曾為飛利浦、索尼等公司提供過光驅代工服務,但在2013年,惠普因嫌它價格過高,一怒之下將其告上法庭,指控它違反了反托拉斯法。
這讓廣明百思不得其解,它認為價格這些東西都是由光驅廠商來定的,自己只是間接交易,但實際上,這只是惠普打壓它隨意找到的一個借口而已,哪里能容得了正常邏輯來解釋。
之后,廣明選擇繼續上訴,但因為官司的影響,其在2016年就被迫退出了光碟機生產。
就在去年,美國法院審判終于出臺,認為廣明參與了光驅價格操控,要求全體被告方賠償惠普1.76億美元。
后來廣明繼續上訴到美國聯邦法院,但更沒想到的是,聯邦法院不僅宣布惠普勝訴,還要求廣明公司需向惠普賠償4.39億美元的天價賠款,而且這是終審,在美國境內不會有翻案的可能了。
如今,廣明面臨公司包括產房、專利、現金內在的有形與無形資產,恐遭惠普強行取走的危機,臺灣的光驅之夢,可能就此戛然中止。
而臺積電的崛起,其實算是美國的一場“意外”。
眾所周知,如今的臺積電是半導體行業的巨無霸,市場占有率超過55%,擁有絕對的領導力。
但在最開始,其賴以為豪的芯片制造,只是被認為在整個芯片制造鏈中是最沒“油水”、利潤率最低的一環。
同時,因為芯片制造工作的流程類似于化工廠,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排出巨量的溫室氣體,以至于給當地帶來高污染。
甚至一些芯片制造商的碳排放,比一些傳統的重污染行業還要多——比如在2019年,英特爾工廠的用水量就是福特汽車工廠的三倍多,而產生的危險性廢品是后者的兩倍多。
所以,美國培育臺積電的本意,只是想把吃苦受累的產業轉移到國外,留下利潤率高的芯片設計。
只是后來,出乎美國人意料的是,一個50歲之前從不曾踏足臺灣土地的寧波人張忠謀,愣是靠著卷死同行,蠶食市場,薄利多銷的策略,將臺積電一步步培養成了世界巨頭。
而如今,隨著美國幾十年去工業化所帶來的高端制造業的流失,原先一直打算“寄存”海外的產業,也逐步計劃收回手中了。
這波實業回歸,第一個目標就是臺積電。
2020年5月15日,臺積電宣布在美建5nm芯片廠,相當于雙方“協商”后的第一個結果。
無獨有偶的是,美國芯片廠商英特爾也在此前宣布將耗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兩座晶圓廠?! ?/p>
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為何巧合的選擇在同一個地方建廠呢?
這無非就是美國對臺積電說,麻煩你快點把技術轉移給英特爾。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緊接著今年,美國又以提高芯片“供應鏈透明度”為由,要求臺積電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對于這些核心材料的索要,幾乎是更直截了當的收割了。
而等到美國完全掌握全球供應鏈的數據后,可想而知,還會進行一波更精準的制裁打擊,到那時,臺積電一定會是下一個東芝。
那為什么美國這么著急要收割臺灣呢?
因為,美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了。
目前,美國國債高達近30萬億美元,不僅全球最高,而且連國會都表示不再批錢了,可以說一針即破。
以前,美國正盛,錢多到賺的手軟,可以分點業務給小弟們喝點湯,但如今日子不好過了,美國不僅吃肉又喝湯,就連鍋也要一起端走。
而隨著臺積電眼看著一步步被剝離出臺灣,世界各地對臺灣的依賴也會越來越少,當地的經濟走勢會極速墜落。
沒有可以核心資產可以自恃,等待臺灣的,就是不攻自破。
尾聲
前幾天,馬斯克在微博和推特上同時發了一首中國古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雖然不知道馬一龍又在抽什么風,到底想表達啥意思。但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省來說,最重要的是本是同根生啊。
并不同根的美國,真的會為臺灣省考慮嗎?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美國不在自己經濟強盛的時候幫助臺灣,反而是在自己最虛弱的時候挑事?
非我族類,其心可見。
與之相對的是,前幾天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明確表示,統一后:
“臺灣的財政收入盡可用于改善民生”。
我們的態度是很明確的,想讓我們每一塊國土的人民生活都變得更好。
我看新聞,最近臺灣也有不少人在積極地搶購各類物資,有的人甚至還買起了防彈衣?! ?/p>
回想起當初美國大兵們在韓國、日本的泯滅人性“光榮行徑”,我覺得這些裝備或許是為他們未雨綢繆的吧?
畢竟,全球陸軍實力第一、海軍第二、空軍第三的中國,在臺海地區,不論對面來的是誰,不說殲滅,我們做到控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更何況,我們還是以逸待勞。
不會真有臺灣年輕人傻到覺得美國會為他們遠渡重洋“破釜沉舟”,以及認為大兵來了好日子就來了吧?
不會吧?不會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