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一些文字作品里看到“人民公社大食堂”這樣的表述,以為大食堂是人民公社時期特有的一種現象,其實不然,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得更遠一些,伴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改造,即個體農業向合作化農業轉進過程中而出現的一個新生事物。
1958年7月14日,毛主席閱讀了新華社編印的《內部參考》中的一篇《農業社辦食堂對發展生產改善生活有很大促進作用》的文章,這篇文章是湖北省糧食廳工作組寫的,介紹湖北京山縣合作鄉一個合作社辦食堂的事,文章說辦食堂對促進生產和改善生活有四大好處:節省勞動力,擴大社員的收入;節約糧食;節約燃料,減少社員開支;有利于發展生豬生產。
毛主席對這篇文章很感興趣,作了批示,說可以在《紅旗》雜志上發表,這年八月一日就在《紅旗》雜志第五期發表了,題目改為《八一農業社的食堂是怎樣辦好的?》
1958年8月4日,毛主席到河北省徐水縣南梨園鄉大寺各莊農業生產合作社視察,看了農業社的俱樂部、糧食加工廠、供銷部、醫院、豬場、縫紉工廠、幼兒園、幸福院和食堂,到農田看棉花、泰子、玉米、谷子、紅薯等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又到徐水縣城視察細菌肥料廠和鐵工廠。
由此可以看出,食堂這一新生事物已經在農業社中有不少的存在了,它不僅存在于湖北的八一社,河北的徐水也已經有了食堂。
為什么食堂會在農業合作化時期出現呢?這應該是生產力解放的結果。早在1956年1月的最高國務會議第六次會議上,毛主席就提出: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 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 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
毛主席后來支持和鼓勵農村辦大食堂,主要也是從解放生產力這一初衷考慮的。
1958年8月6日,毛主席到河南新鄉王屯農業生產合作社和七里營人民公社視察,在七里營,看見掛著的"新鄉縣七里營人民公社"牌子,說“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視察之后,毛主席說:
“公社的特點,一曰大,二曰公。公社的內容,有了食堂,有了托兒所,自留地的尾巴割掉了,生產軍事化了,分配制度變化了,一個小并大,一個私并公,鄉社合一了。人民公社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但比合作社高了一級。”
1958年8月24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協作區主任會議,在會上,有人提出“公社實行吃飯不要錢”的辦法,毛主席說:
“我們搞公共食堂,也可以打回去吃。吃飯不要錢的辦法,可以逐步實行,暫時不定,一九五九年是否實行,明年再看。”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1958年8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全體會議上,毛主席主要講人民公社問題,他說:
“人民公社的特點是兩個,一為大,二為公。我看是叫大公社。人多,地多,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這些就是大。大,這個東西可了不起,人多勢眾,辦不到的事情就可以辦到。公,就比合作杜更要社會主義,把資本主義的殘余,比如自留地、自養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有些已經在取消了。辦公共食堂、托兒所、縫紉組,全體勞動婦女可以得到解放。”
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通過以后,人民公社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人民公社如雨春筍的在全國搭起了框架,中國從此進入人民公社時期,大食堂也成為人民公社的一個顯著特征。
1958年10月2日,毛主席會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六個國家的一些代表團,他在回答外賓關于人民公社問題時說:
“現在在試辦,這個東西還要看,搞幾年再看,不過大體可以肯定這個東西是不會失敗的。群眾迫切要求,基本上是因為勞動力不夠。又要搞農業,又要搞工業,農業又要搞高產,小社不行,范圍太??;要搞大企業,解放婦女,統統要搞公共食堂,幾億人民在公共食堂里吃飯,婦女就不要做飯了,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是一個很大的勞動力。”
把勞動力解放出來,投入到社會主義大生產中去,這就是毛主席搞食堂的初衷。他一度非常重視這件事,頻頻加以強調,要把這件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還要抓好。
1958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聽取在西安召開的農業協作會議情況匯報時,談到人民公社問題,他特別指出:“托兒所、公共食堂,這是大事,一定要辦好。”
1958年10月31日,毛主席在石家莊與河北省委及石家莊地委、市委的有關負責人談話,問起人民公社的情況,他說:
“人民公社搞得怎么樣?只是搭起架子吧。食堂辦了沒有?是在一起吃飯,還是打回家吃,打回家去不冷了嗎?食堂里做不做菜?你們這里食堂有辦得好的吧。一個食堂,一個托兒所,兩個事要注意搞好。搞不好影響很大,影響生產,飯吃不好就生產不好,小孩帶不好,影響后一代。”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在邯鄲聽取市、縣負責人匯報,他問起了人民公社的吃飯、托兒所、累三件事,對吃飯問題,他說:
“一是吃飽,二是吃好,吃不好就沒有勞動力。要不吃冷飯,吃熱飯,要有菜,菜里要有油有鹽,要比在家庭、在小灶吃得好,這樣農民才歡迎吃大鍋飯。把這個當成個大事。”
1958年11月10日,毛主席審閱修改《十五年社會主義建設綱要四十條(一九五八一一一九七二年》初稿,對食堂問題,他加寫:
“要把為食堂服務的工作,看成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種崇高的工作。”
1958年11月19日,毛主席審閱《關于農業生產和農村人民公社的主要情況、問題和意見》的報告,在報告的有關生活方面的段落后加寫道:
“生產和生活兩方面,必須同時抓起來。不抓生活,要搞好生產是困難的。生產好,生活好,孩子帶得好,這就是我們的口號。”
1958年11月20日,毛主席對新華社編印的《內部參考》刊載的《稽山縣食堂化的情況和問題》的報道作了批語“此件可看”,這篇報道說:山西省稽山縣已普遍建立了食堂,大體分三類,一類制度健全,花樣不少,吃飽吃好,人人基本滿意,參加食堂人數為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百,這類食堂約占全縣的百分之三十;一類是吃飯定量,大肚子吃不飽,小肚子吃不了,因而造成戶戶冒煙,兩頭吃飯,參加食堂的人數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六十,這類食堂約占全縣的百分之六十三;一類是社干不入灶,炊事員不固定,有的只蒸饃不管菜,有的只管菜不蒸饃,造成兩頭吃飯,浪費時間,群眾意見很大,甚至有個別食堂垮了臺,這類食堂約占全縣的百分之七。
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在開辦過程中,因為經驗的缺失,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亟需一些規范來約束,同時,毛主席也做著食堂垮臺的思想準備。
1958年11月21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了建立人民公社規范的問題,他說:
“關于人民公社的生活問題,比如工作時間、食堂、托兒所、文化娛樂等,要有一個章程,可以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人民公社問題還是要議一下,總得有個決議,或者搞個指示。”
1958年11月28日,毛主席審閱修改《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草案)》,在加寫的批駁國際上一幫蠢人死命地攻擊中國的人民公社制度時寫道:
“至于托兒所,幼兒園,工廠里的工人食堂,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先有。不過,在那里,凡是由資產階級舉辦的這類事業,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目的在于便利資本家剝削男女勞動者。而我們所舉辦的這類事業,則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便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便利于人類個性的解放,真正徹底地解放了婦女群眾,并使兒童教養得更好些,因而得到全體勞動人民,首先是婦女群眾的熱烈歡迎。”
1958年12月9日,毛主席主持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全體會議,在會上他提出了兩種可能性:
“公共食堂、托兒所、人民公杜,這些東西會不會鞏固?看來是會鞏固,但是要料到有些東西要垮掉。鞏固和垮臺,這兩個可能性都存在??偟恼f來,垮掉是部分的和暫時的,它的總趨勢是要站立起來,發展起來。要估計到不高興的事情這一面,索性講清楚。我借這個機會講一下這些倒霉的事情,無非是托兒所、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垮臺,不過,我們有一條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規律管著,所有這些倒霉的事,都是暫時的、局部的。我們歷史上經過多少次的失敗都證明了這一點。”
1958年12月23日,毛主席到廣州軍區接見參加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的代表,并同與會的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各院校的負責人共五十余人談話,談到人民公社問題,他說:
“我沒有想過今年搞人民公社,也沒有想過在農村搞食堂,帝國主義卻造謠,說這些都是我出的主意。有些事情的發生是可以預料的,但有些也很難預料到。人民公社是沒有預料到的,直到今年七月份還沒有想到。人民公社也會崩潰一部分,這沒有壞處,可以得到教訓。你有垮臺的準備,就不會垮,至少是垮得少,你可以整頓教育。你如果沒有垮臺的準備,那就危險。這樣講,與東風壓倒西風、紙老虎等論點,似乎不符合了,其實還是符合的,什么事情都有兩個可能性,鞏固或者崩潰。”
1959年6月13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開會議,研究工業、農業和市場問題,對人民公社食堂問題,他說:
“世界上的人,自己不碰釘子,沒有經驗,總是不轉彎。食堂,保持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人吃就好了?,F在食堂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我想出去跟省委書記談一談。糧食要給本人,食堂自愿參加,不愿意參加可以不參加,這樣就主動了。”
1959年6、7月間,毛主席在廬山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研究討論的十八個問題中,專門提出了公共食堂問題,他說:
“要積極辦好。按人定量,分糧到戶,自愿參加,節余歸己。吃飯基本上要錢。在這幾項原則下,把食堂辦好,不要一轟而散,都搞垮了,保持百分之二十也好。辦食堂全國有兩種辦法: 一為河南的積極維持,一為湖北的提倡自愿。 湖北的基本解散了,有的未散,暫時回去了。湖北擬從少到多,開始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將來達到百分之八十。食堂要小,形式要多種,供給部分要少些,三七開或四六開,可以靈活些。食堂和供給制是兩回事。”
1959年7月10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各組給長會議上談論形勢問題,對辦社過程中出現了的問題,提出要正確地認識,他說:
“現在我們有些被動,但也不是完全被動,不會因此垮臺。我不相信公社會垮,可能垮一部分,以后再辦。食堂即使垮了三分之一,也是好事。食堂準備留他一半,也是好事??辶撕蛨猿窒聛?,我都贊成,兩邊都支持。其實,公共食堂在公社化之前就有了。”
1959年7月23日,毛主席在廬山政治局會議上針對食堂問題發表講話時說:
“食堂是好事,未可厚非。我贊成積極辦好,自愿參加,糧食到戶,節約歸己。食堂,如果在全國范圍內能保持二分之一,我就滿意了;第二個希望,一半左右。食堂并不是我們發明的,是群眾創造的,河北一九五六年公社之前就有辦的。食堂現在散掉一半左右,有好處,不可不散,不可多散??墒强茖W院昌黎調查組,說食堂沒有一點好處,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食堂可以多辦一點,再試試看,試他一年二年,估計可以辦成。”
1959年8月5日,毛主席閱中共湘潭地委工作組整理的湖南省《平江談岑公社稻竹大隊食堂散伙和恢復情況》的材料,作了批示:
“一個大隊的幾十個食堂,一下子都散了;過一會,又都恢復了。教訓是:不應當在困難面前低頭。像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這一類的事情,是有深厚的社會經濟根源的,一風吹是不應當,也不可能的。某些食堂可以一風吹掉,但是總有一部分人,乃至大部分人,又要
辦起來?;蛘咴趲滋熘?,或者在幾十天之后,或者在幾個月之后,或者在更長時間之后,總之又要吹回來的。孫中山說:‘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這句話是正確的。我們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屬于這一類。困難是有的,錯誤也一定要犯的,但是可以克服和改正。悲觀主義的思潮,是腐蝕黨、腐蝕人民的一種極壞的思潮,是與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意志相違反的,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相違反的。”
1960年3月2日,毛主席閱中共貴州省委“關于農村公共食堂情況的報告”,這個報告說貴州“現有公共食堂十三萬多個,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在固定的食堂中,出現了一批辦得很好的食堂。這些食堂已成為生產小隊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食堂辦得好的地方,人民公社得到鞏固,生產也搞得好,顯示了食堂的優越性和重要性。”
毛主席對貴州的公共食堂情況的報告連同“八個省農村公共食堂情況”、“河南農村公共食堂情況”一并進行了批轉,要求學習他們的經驗,在全國“普遍推行”,他說:
“從省到社四級都應組織生活福利委員會,派一個懂得政治、熱心肯干、善于分析問題、勤于到食堂考察研究而沒有一點官僚主義作風的書記去充當領導。在每一個食堂內都組織一個食堂管理委員會。工廠、礦山、街道、機關、學校、團體、軍隊的公共食堂,一律照此辦理。”
1960年3月中旬,毛主席對黑龍江農村工作部的一份關于農村公共食堂情況的電話匯報記錄寫下批語:
“加強領導,全民食堂,豬菜豐富,計劃用糧,指標到戶,糧食到堂,以人定量,憑票吃糧,節余歸己,按月算賬,明明白白,賬單上墻,生產生活,兩樣都強,人心振奮。”
這之后,公共食堂在農村人民公社普遍化,成了1960年的一件大事,但對這一事物的推廣老百姓是怎么看的呢?滿不滿意呢?毛主席要調查一番。1960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67歲生日,他對身邊的人說:
“明年要成為實事求是年,你們是我身邊的人,人民公社、大躍進、大辦食堂,到底好不好?你們下去,聽聽群眾有什么意見?告訴我,要講真話。”
1961年2月5日,毛主席聽取秘書田家英帶回的浙江嘉興魏塘公社的調查匯報,田家英匯報說:
“社員對公共食堂普遍不滿,不愿意在食堂吃飯,食堂實際上是造飯工廠,不做菜,社員將飯打回去,還得再熱一次。”
1961年2月6日,毛主席在杭州聽取浙江省委負責人匯報工作,談到食堂問題,他說:
“食堂劃小為好,幾戶人家辦一個,大了恐怕對生產不利。要多樣化,有常年食堂,有農忙食堂,也有自己燒飯的。辦食堂一定要適合群眾的要求??偠灾?,不論辦什么事一定要適合情況,適合情況了就能增產,適合情況了群眾就高興。”
1961年2月8日,毛主席同浙江省委負責人及田家英等談話,對食堂問題,他說:
“食堂問題要多種多樣。單身漢、勞力強的要求辦常年食堂,一個隊五十戶有五戶愿意就可以辦,多數愿意辦農忙食堂,還有少數愿意自己拿回家燒飯。要適合這三種人,按照群眾的需要辦事。不適合情況總是要垮臺的。”
在這次談話中,毛主席采納了田家英提出的搞一個人民公社工作條例的建議。
1961年2月10日,毛主席聽取中共江西省委負責人工作匯報,對食堂問題,他說:
“辦食堂要滿足三種人的要求:愿意常年吃食堂的;愿意農忙吃食堂的;還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在食堂吃,那就滿足他,可以不在食堂里吃。我就給浙江的同志說過,讓他們這樣辦,不要千篇一律。辦食堂這一條是肯定的,但是要多樣性,一定要滿足群眾的要求,群眾反對的事情就不要干。”
1961年3月7日,毛主席同湖北省委負責人談話,指出食堂要采取自愿方式,他說:
“參加食堂要大家愿意,如果不愿意就搞農忙食堂。農村和城市總不一樣,不愿意吃食堂的就讓他不吃食堂。我們辦食堂這個制度是肯定的就是了。”
1961年3月13日,毛主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南局、西南局、華東局負責人會議上提出要做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談到有些食堂難以為繼的問題,他說:
“廣東有個大隊總支書記說,辦食堂有四大壞處:一是破壞山林,二是浪費勞力,三是沒有肉吃(因為家庭不能養豬),四是不利于生產。前三條都是講的不利于生產,第四條是個總結。 這個同志提出的問題值得注意。這些問題不解決,食堂非散伙不可,今年不散伙,明年也得散伙,勉強辦下去,辦十年也還得散伙。沒有柴燒把橋都拆了,還扒房子、砍樹,這樣的食堂是反社會主義的??磥硎程靡袔追N形式,一部分人可以吃常年食堂,大部分人吃農忙食堂。北方冬季食堂非散伙讓大家回家吃飯不可,因為有個取暖的問題。”
1961年4月9日,毛主席聽取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的匯報,當張平化說自己過去認為只有富裕中農不喜歡食堂時,毛主席說:
“才不是哩!愿意參加食堂的是少數人。食堂的確存在幾個問題,用工太多,浪費勞動力嘛!浪費柴火,破壞森林嘛!還有浪費糧食。再一個就是社員不能養豬。還得兩頭搞,一頭是搞食堂,一頭是家里開伙。”
在聽取張平化的匯報之后,毛主席又聽取了胡喬木在湘潭韶山公社調查的情況,胡喬木說食堂問題在目前特別突出,干部和群眾一談就是食堂問題。對食堂問題群眾最欣賞的是條文中“可以不辦”幾個字。(即《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中規定的“公共食堂必須真正實現自愿參加的原則,根據具體情況和社員要求,可以辦全部人參加的食堂,也可以辦一部分人參加的食堂,可以辦常年食堂,也可以辦農忙食堂。在居住分散或者燃料困難的地方,也可以不辦公共食堂。)胡喬木還講了辦食堂的很多不利因素,毛主席接著他的話說:
“還有浪費勞動力,破壞山林,個人不能養豬,就是廣東提的那幾條。還有一條,是不是浪費糧食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好,就是食堂的飯沒有家里搞得好吃。”
毛主席還同胡喬木談了食堂可否解散的問題,胡喬木講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我認為,第一現在散了比較有利,第二可以現在散?,F在就是一個房子問題,鍋灶問題。還有就是省委對食堂問題搞得太死了,成了一個框框,總認為食堂在農村是社會主義的陣地,食堂萬歲等等,《人民日報》也提過這樣的口號,實際上群眾是不愿意辦食堂的。”
對于胡喬木的看法,毛主席說道:
“河北就提食堂萬歲的口號,他們說食堂多么重要等等。有些人的思想就被這些東西束縛住了,這個意見要給省委的同志說一下。”
1961年4月14日,胡喬木向毛主席報送《關于在韶山公社解決食堂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說:韶山公社的大多數食堂目前實際上已經成了發展生產的障礙,成了黨群關系中的一個疙瘩,大多數食堂勢在必散。韶山大隊旺沖生產隊解散食堂的經驗證明,群眾要求散的食堂不但應該散,而且可以散得很快很好。
1961年4月16日,毛主席在長沙召集劉少奇及一些省委負責人、胡喬木等人開會,談到食堂問題,大家普遍認為食堂是脫離群眾、最不得人心的一件事,辦了公共食堂妨礙了生產的發展,對于救災非常不利。
1961年5月5日,毛主席閱張平化關于湖南工作給毛主席、劉少奇等寫的信,毛主席批示說“這信是一封中肯而又真誠的信,是一封很好的信。”張平化在信中說湖南省委、自己在工作中存在主觀主義的毛病,他說:
“我們有若干政策性的具體措施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例如過分強調辦公共食堂、供給部分過大、征購任務過重等。所有這些錯誤,應當由省委、首先應當由我負主要責任。”
1961年5月7日,毛主席閱周恩來自邯鄲打來的電話匯報記錄,匯報中說:在邯鄲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甚至于全體社員都愿意回家做飯,他正在解決如何把食堂解散好和安排好社員回家吃飯的問題。
1961年5月16日,毛主席閱云南省委負責人閻紅彥的來信,批示說“寫得很好。他的調查方法也是好的,普遍與個別相結合。”閻紅彥在信中說通過調查研究,群眾對公共食堂反映普遍都很強烈,主要意見是:浪費大,平均主義,同發展私人養豬、家庭副業有矛盾。
1961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實事求是年,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深入基層,查真相,求真知,摸情況,一條條意見匯集上來,為政策的制定和決策的修訂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毛主席說“過去我們開會,都是說的人家的話,聽地委、縣委的,總之都是聽來的。說人家的話,因為你沒有到群眾中去,聽群眾的話。如食堂問題,這次蹲了點,了解了真實情況,才能說我們自己的話。無論農業、工業、商業、文教、軍隊,都要采取這種辦法。”轟轟烈烈的食堂問題在這個“實事求是年”中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196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對《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作了重要修改,對草案的最重要修改之一是:將原規定的公共食堂“應積極辦好”,改為“在生產隊辦不辦食堂,完全由社員討論決定。”
1961年9月6日,毛主席閱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編印的《農村簡報》登載的《各地貫徹執行六十條的情況和問題》,這份簡報說:
過去用行政命令方式組織起來的“全民食堂”大部分有領導地解散了。
這就是“大食堂”的來龍去脈,對于大食堂,毛主席的認識前后有著截然不同的變化,從最初的大力支持,到后來逐步認識到其中的不足,并果斷地停止了這一新事物的推行。他在談到這一經驗教訓時說:
“過去搞過‘三包一獎’,搞過平均主義,搞過形式上的評工記分,取消地委,搞食堂,搞糧食供給制等等,這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F在看來,這是很可笑的事,但是非常寶貴。工業上也出過許多笑話。如果沒有這些,就沒有反面的經驗。”
“四高、幾個大辦、供給制、食堂,這些都是錯誤的,做了有損于人民利益的事,為人民服了不好的務。服務服得不好,這是一方面。還要看到,有了這些錯誤,這是我們的寶貴財產。”
“大食堂”是新中國在探索前無古人的發展道路過程中一段不算成功的經歷,也許它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它的初衷太過超前了,最終事與愿違,但這種失誤是不必苛責的,正像毛主席所說的,它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一筆寶貴財產。從“大食堂”的初發,到落幕,我們能夠感受到毛主席勇于接受不同意見和勇于承擔責任的寬廣胸懷,也能感受到共產黨人能夠修正自身錯誤的強大能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